English | 怀念旧版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院团委

团委及学生工作组简介


团委简介

  体育学院团委在校团委的关心指导下,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兄弟院系团委的支持帮助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始终贯穿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主题,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我院团委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教育和引导团员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大力弘扬正气和时代精神,用一切有益于师生健康的活动,占领青年思想文化阵地。并围绕学校工作重点,结合我院特色,依托四大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红烛志愿者协会、青马协会,深入开展日常管理、队伍建设、特色活动、组织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功能,努力打造体育学院团委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工作特色,促使青年团员在思想、学业、素质与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断进步和提高。

2E86B

  体育学院团委为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轻松愉快、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曾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创立八极拳、太极拳、舞龙舞狮等特色俱乐部,使第二课堂内容多元化,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利用早操时间进行有效的训练学习,在校运会,学院举办的元旦晚会,毕业典礼等大型场合进行汇报演出。特色俱乐部的建立,确保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达到无缝衔接。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树德。以此引起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注意,继而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创新。

  为使学院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直观、深刻的理解,加强体育学院本科生对党的历史,党的实情和党的现状的,了解为促进我院全体学生进一步学习党史知识和两会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同学们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端正同学们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及理论的态度。组织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了集体学习, 学习的范围包括《共产党宣言》、《体育之研究》、《<共产党人>发刊词》、观看专题片《榜样》,每次集体学习后都分批次进行发言交流。通过学习这些红色主题的材料,学生们对党的认识及如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及对我党治国理政的支持。

  我院团委依托红烛志愿者协会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当中,组织并参与多个大型志愿服务项目。我院拥有公平公正、服务社会、健康向上、秉承志愿服务精神这四个志愿服务公约;将在校内外各大型赛事上担任志愿者、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其中包括长春国际马拉松、全国田径锦标赛、携手星光特教学校、鹏程社区、双安社区和吉顺社区慰问老人活动,我院志愿者在活动中不怕苦、不怕累,服务时数超2000小时,诠释了服务精神实现志愿服务的真谛。

  体育学院团委将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自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学生工作组简介

  体育学院学生工作组,结合有效的实践探索,确立了“‘半军事化’学生管理与‘阳光’教学管理联动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院中心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深化研究,把握规律,统筹推进全院学生工作。

多年来,在学生工作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获评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学生管理先进集体、学院团委获评校红旗团委、学生会获校十佳学生会,学生班级、宿舍获评学校十佳班集体、十佳宿舍。

  学生工作组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实精英化人才教育体系,以“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根本,继续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培优育优工作。打造“单项挑战赛”“教师技能大赛”“毕业典礼”等学生工作品牌项目,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开展“寝室文化节”,发挥宿舍“隐形课堂”作用,提升心理排查、咨询、服务水平,完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

  不断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需助学”体系,全面优化资助育人模式,全力促进困难生健康成长成才。着力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题,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分类收集整理、挖掘培育学院立德树人典型,做好事迹宣传,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院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推进共青团改革创新。

  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结合青年学生价值导向、需求指向、发展取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建设“拓理论、厚基础、重实践、立校本”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